找到相关内容1049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“中有”相关议题之探究——以“中有救度”为核心

    二十、蔡耀明《迎向专业的佛教研究》《般若波罗密多教学与严净佛土--内在建构之道的佛教进路论文集》出版社,2001年。  参、 期刊论文:  一、王秀真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业论研究》玄奘人文社会学院...的中有与业力观来交互探讨出《大毘婆沙论》对中有救度议题的隐藏态度。本文先藉由诸法转移的探讨带出生死流转的机制,以及在此机制中佛教业力观的特色之所在。之后便以佛教业力观的特色为基础,更进一步地以十二...

    颜建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3763683.html
  • 《金光明经》文学特质之研究

    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》,《中华佛学研究》2期,19983。  释继坤 《菩萨梦经“忏悔”之探讨》,《》,19980325。  四、外文资料  (一) 日文专书:  盐入良道、金冈秀友 《佛教思想...发挥,直至明代都尚有天台僧人为此经注疏。  第三章《金光明经》之叙事结构为“一鼎三足”的结构:全经以“永恒光明的佛陀”作为主轴,崇敬赞美佛陀的信仰内涵回旋反复出现,成为贯穿整部经文的主旋律。“普会贯通...

    周敏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3863684.html
  • 禅非禅宗所独有的

    使心得到极为寂静,当知这就是定,审虑是,是对所缘境,审思虑得清清楚楚,没有一丝一尘的迷胡,当知这就是。唯有像这样的上观均行、定慧平等,方名静虑。定慧如不平等,止观若有所缺,那就不得名禅。证知禅那...楞伽,在于以心印心,而此心以“忘言忘念无得为宗”。此心,不是一般说的分别识心,而是指的清净常住真心。如达摩传给慧可时说:“吾有楞伽经四卷,亦用付汝,即是如来心地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2863879.html
  • 从演译杂阿含经论原始佛教禅定学的特质与意义

    空,是一贯的不二的。能离一切  烦恼,离一切相,契入超越的寂灭。  在《杂阿含六八四经》中亦说:  如来应等觉,禅、解脱、三昧、受,染恶清净、处  净,如实知。  真实是依止四禅而起如实的...另一个是世俗假想的三昧,其中包括了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定。既然,胜解禅观依旧是从止观的观慧立名,含括了不净观、四无量心、八解脱、八胜处、十遍处及六念等等。这些胜解禅观除了增益修行的功德及心力之外,主要...

    黄连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3564116.html
  • 达摩祖师之研究

    固宣有渐,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,释四义以反迷,启归涂以领会,分别阴界,导以,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辩,然后令原始反终,妙寻其极”(《大》29册301中)。经中虽如此之说,但上据印顺导师所考证,已述及此...547年),为最早的记录。《伽蓝记》卷第一, 《永宁寺》条中载: “永宁寺,熙平元年(西元516年),灵太后胡氏所立也。……时有菩提达摩者,波斯国胡人也,起自荒裔,来游中土”(《大》第102册...

    文 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1064155.html
  •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

    亦曰大方广,为大乘经之通称。于十二部经中,方等为大乘。此经为方等中最上,故曰大方等。   理曰方,平等曰等。平等者,如如义,无碍义,无差别义,法界义。教出第一义曰方,教出世俗义曰等。   【如来藏】...若显若隐,皆不思议也。   【经】      梵语修多罗,译为契经,简称曰经。契经者,契理契机也。上契佛理,下契众生根机。修多罗译为綖,有贯穿义,谓以理贯文,教理相应也。   【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5664308.html
  • 任继愈:汉唐佛教思想论集(3)

    神秘、使人难以理解,以高深文其浅陋。他们故弄玄虚,制造繁琐的体系。隋唐佛教都带有这种烦琐重复的特点,例如在《摩诃止观》中说明大意(缘起),开章分为十大项(大意、释名、显体、摄法、偏圆—、方便、、果报...明师,多用七方便;  第二、最师,融心性相诸法无碍,  第三、嵩师,用三世本无来去;  第四,就师,多用寂心;  第五、鉴师,多用了心,能一如;  第六,慧师,多用踏心,内外中间心不可得;  第七,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0764792.html
  • 何光沪:“实有是”与“空无非”

    阐述了世界本身流变不实的观点,《老子》所谓“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”、“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”,50以及《道教义枢》所谓“有无者,起乎言教。由彼色空,若体无物而非无,则生成乎,知有身而非有,则超...它具有我们所谓最高的实在性。天台宗特别阐明了实相的积极或正面意义,赋予等同于佛性的实相以动态的和内在的意涵,它能在世间起繁兴大用,同时又具足诸法,故可称为“妙有”。妙有虽不可见,但因其能为诸佛所证,...

    何光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5564846.html
  • 自我观念的症结

    通过五蕴来论证“无我”,而成为所谓“五蕴无我说”。这种情形,在汉译的“维阿含经”中也是如此,如:  “色无常;无常即苦;苦即非我;非我者亦非我所。如是观者,名真实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无常即苦...以上问题的理解,看看原始佛教的无我观念,到匠是如何提出的。  第一节 佛敌对白我观念的传统理解  一、绪 言  “无我”的观念,可说是整个佛教思想的核心教义,从印度思想史的比较上来说;“无我”也可...

    黄俊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1165040.html
  • 宝性论科判

    诸佛之胜义,唯是依信所证悟,  犹如日轮光晃耀,无眼目者亦不见。  己七、认定所证空性:  此无任何所遮遣,亦无纤毫所安立,  真实真实性,真实见已即解脱。  具有分离之体性,如来藏以客尘空,  无...一切众生之殊胜皈依处:  智慧见者清净故,佛陀智慧无上故,  不退转众之圣者,是诸有情皈依处。  丁二、安立三皈依之理分三:一、待必要安立三皈依;二、后二者非究竟皈依;三、抉择了义之皈依处。  戊一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5365090.html